11月14日,廣州市法澤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邀請中國社科院專家到三元里調研,并與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、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工作系聯合舉辦“三元里社區建設學術研討會”,進一步總結探討三元里社區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社區建設模式,為今后社區建設提供理論指導。
當日,專家學者集思廣益,為三元里街社區建設把脈,探討未來這一區域來穗人員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的路徑。有專家指出,三元里融合社區的發展,有力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,希望未來以此為動力,推進融合社區深度發展,并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。
去年7月,我區正式啟動三元里街融合社區“五個一工程”(即創建一個融合社區工作服務站、一個融合社區共治議事會、一支來穗人員志愿者服務隊、一個來穗人員融合學堂、一個來穗人員黨支部)試點建設工作。截至目前,三元里街融合社區“五個一工程”均已完成建設,僅融合學堂一項累計服務來穗人員約3.3萬人次,三元里來穗人員的奉獻感、歸屬感和責任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,不少來穗人員已把三元里當作自己的家鄉。
廣州市法澤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秘書長、三元里社區大學和融合學堂負責人魏微提出,融合社區通過親子早教班、外來工寫作課、商務英語班、各種節日慶典等系列活動,使得三元里街來穗人員逐步脫離了原來的“信息孤島”狀態,在增加他們社會資本的基礎上逐步增強其社群感,這是融合社區1.0時代的重要成果。下一步,如何更好地鏈接社會資源,盡可能滿足來穗人員的教育需求,研發精品課程,讓來穗人員從被服務的對象,到主動要求分享,開啟融合社區發展的2.0時代,是社區建設面臨的新挑戰。
■專家聲音
中國社科院中國化部原主任、博導、研究員趙智奎:
融合社區應在社區互助方面有所突破
中國社科院中國化部原主任、博導、研究員趙智奎指出,三元里融合社區的發展,有力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。“社區雖為政府的基層單位,但集體化道路的程度、自治能力的強弱等,都折射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現狀。從這一層面看,三元里融合社區建設,意義重大。”
趙智奎建議,未來社區融合應當朝著可持續化、高層次化發展,在環保、社區互助等方面有所突破,“可以看到,目前這里已經取得了衛生等方面的改善,但與經濟發達國家如日本、德國等,還有著一定的差距。希望未來以此為動力,推動三元里融合社區深度發展,并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。”
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彭林:
推動來穗人員與本地居民全方位融合
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彭林表示,通過自己數周對三元里融合社區活動的參與式觀察,發現三元里的城市融合概念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和社會權利方面,還有著政治參與,整個活動過程變成了領袖發掘的過程,來穗人員由被服務者開始變成供給者,“最開始幾次還是以湖北這一外來工群體為主,后來發現還有講白話、潮州話的群體,說明這里的融合已經變得更加多元起來。”
彭林希望看到來穗人員與本地居民全方位的社會融合,“希望三元里的經驗能夠超越三元里、走出三元里,除卻這里特殊的發展環境,在更多的地方得到應用。”
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科長張丙辰:
融合課程要朝著精品化精致化方向發展
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科長張丙辰提出,三元里融合社區應當積極整合民間資源,進一步增強社會組織與政府的深層次合作。他指出,目前三元里融合社區已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,希望未來能夠扎實推進,同時注意不斷總結三元里經驗。
張丙辰表示,未來應當注意增強課程的可操作性,并朝著精品化和細致化的方向發展,滿足來穗人員真實需求。在此基礎上,還應當深度挖掘三元里當地的文化底蘊,實現外地與本地的雙向融合,增強三元里經驗的傳播力量。
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學者楊志超:
融合社區要加強與高校合作
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學者楊志超表示,三元里融合社區的發展壯大,在志愿者的調動、來穗人員的動員以及資源整合上,都有不少值得借鑒之處,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與高校合作,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。
“目前的高校,至少在我們當地,學生的實踐機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,希望三元里融合社區能夠與高校更充分全面的合作,實現社區與高校的雙贏,既能夠培養新一代的志愿服務者,為融合社區發展貢獻,又能夠增強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,更好地融入社區。”楊志超說道。
(文/史陽 圖/梁育彬)